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
Work Hours
Monday to Friday: 7AM - 7PM
Weekend: 10AM - 5PM

聆聽郊區的需要

通令人吃驚的電話,重新整頓我在一個成長中的郊區教會牧會的舒適生活。我的家人更是震驚。「你怎能離開你的教會,隨著五家人去做那麼不明智的事情?」當我提出要離開心愛的會眾,從頭創立一個新教會時,我七十七歲的父親大叫道。他的話使我憂心忡忡。他是我十分敬愛、也很尊重的老父親;我願意聽他的話,並且慎重思考他的顧慮。

郊區教會與餐館

我是有點瘋狂。任何創辦郊區教會,或企圖重振一個垂危教會的團體,都有幾分癲狂。大部分的教會剛建立沒多久,一下子就失敗了。草創的教會總是累壞了牧者及平信徒,甚至耗盡教派巨大的資金,還常常弄得幾家主要同工每週的什一奉獻,看來就像虧本的股市投資。 郊區教會常常猶如餐館一樣,不是換新老闆,就是推出新菜單,總期望好好利用潮流,否則就無法取悅鄰近的顧客,生意也因此慢慢冷淡而消逝。與教會的情況一樣,餐館也涉及了廣泛的關係建立及社區服務,繁重的工作似乎永遠做不完。雖然教會的職員主要是義工,但兩者都需要許多職員,再加上很長的工作時間、意料不到的挫折及愛挑剔的顧客等等。 郊區事奉很可能會引起一些錯誤的觀念。大部分的年輕傳道人以為,在郊區牧會比較容易,或至少舒適些,因為薪水比在農村事奉高,生活情況比在城裏事奉容易,可能比到國外去的宣道崗位更容易多了。郊區的學校及公共社團的基金也比較足夠。除非傳道人被捲進內部糾紛,否則郊區教會看來是最適宜的事奉地點了。 同樣地,平信徒也以為在郊區教會服事比較容易。通常他們都認為,牧師會去做大部分的工作。有些會友以為郊區教會是個機會,能照著他們自己專業所定義的成功,來塑造出一個他們所認為成功的教會。在這種情況下,就算是有最好的動機,這些會友都可能開始操縱牧者及義工,也會對他們感到不耐煩。這些會友忘了,任何一個教會,在其所屬的社區,已擁有它特定的聲譽,這種聲譽是很難輕易改進的。這就好像顧客吃過不滿意的一餐後,就不雖然如此,郊區一直在擴展著,猶如一捲地毯鋪滿、環繞著全國各地大、中型城市的平原、低谷、高崗、小山。好歹,郊區已是北美的一部分。因此各宗派、獨立團體、牧師們、平信徒領袖、閒雜人,都緊跟著那些緜延的地毯,希望能在露天商場、道路的鋪建及修剪整齊的草坪間,建立起一個屬靈的家。通常他們會待到那個社區已失去眾望時,才趕緊追上早已鋪到新地方去的地毯。想再上同一家餐館一樣!

每個郊區教會都各有特色

為何許多新的郊區教會無法紮根?或不興旺?或成長一陣子就沒落了呢?不瞭解郊區的多元文化是一個主要的原因。宗派經常只會做些毫無果效的統計研究,從未談到地方性的文化;研討會也總是教一套最新的植堂與教會成長策略,似乎那套策略是萬應良方;熱心的年輕傳道人,才剛剛踏出神學院,還來不及充實瞭解文化的教育,就急著建立宣道教會;樂觀的信徒聯合起來興辦教會,期望創下比以前更新或更好的教會,但往往樂觀過後結果卻化為失望,因為標準的教會成長模式及會眾復興計畫,並不適用於當地的本土文化中。 問題是,技巧、計畫、朝氣、活力以及愛好改變的心,本身就已先天不足了。因為每個郊區,都是各具一格的宣道田地,需要一些有智慧又有創新力的教會領袖及會友。郊區不是到處都一樣,牧師的人格特質也都不相同。每個地方都有它突出的潛能和困難,每個教會和牧師也是如此。縱使許多社區在外表上看來都很相似,但實際上郊區的教會都各有特色。 當我第一次接管並牧養一間郊區教會時,立刻覺察這批聖徒有獨特的癖好與天賦。許多在這間教會敬拜神的人,不是在這裏受洗,就是在這裏結婚。這些特殊的人,組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教會。他們大部分是荷蘭人,有許多是第一代移民;他們都很節儉,同時也非常慷慨;他們不喜歡抒情式的崇拜,或半合乎聖經教導的證道;他們很喜歡唱詩篇,常常期待這麼做;他們堅決地支持基督教學校與教會教育,而且大部分都是勞工階級。曾幾何時,他們搬離荷裔社區,成立了一個郊區教會。不論使他們搬遷教會的原因是什麼,總之,幾年前他們感受到被呼召,要在靠近住家一帶成立一個新的教會。一段時間後,教會獨立了,他們照著自己的方式宣道。問題是「新」方式變成「舊」方式,久而久之變得沒有意義,或失去了目的。他們在四周的郊區文化中,變成了陌生人,只能對自我服事。

在郊區的基督徒是異鄉人或被放逐的人?

彼得在彼得前書第二章,提到聖潔、被揀選的族類、與神立約的百姓,他們是被基督呼召出來的。他說這些聖民是來自外地的陌生人。他們效忠不同的國度,似乎具有奇妙的能源。彼得稱這些人為「異鄉人」。我的經驗顯示,郊區基督徒也是異鄉人。他們從城裏,或其他的郊區搬過來,很少基督徒會把他們的郊區四鄰當作終生定居的家。 現在,有超過半數的美國人住在市郊,其餘的則分住在城中或農村。郊區代表人口增長最快的典型,也代表因基督教所創立的各種事工、龐大經濟及專業的資源。許多宗派的新總部辦公室以及神學院,都座落於圍繞著北美各城市的人口劇增環。 社會學家創造出一個新名詞「驟增郊區」(boomburbs),用來形容美國各處成長最快速的郊外城市。這些地方通常夾雜著住家、工業、商業,甚至還有小小的農耕地連結著。亞利桑那州的斯科茲代爾市(Scottsdale)、伊利諾州的納波村(Naperville)、華盛頓州的別利夫市(Bellevue)都稱為「驟增郊區」。1960至2000年間,單是斯科茲代爾市一個城,就增長約2000%的人口。一百多個驟增郊區,成為福音派教會增長的焦點,最近也成了保守派教會增長的焦點。 儘管如此,要把郊區視為人間天堂,那還差得遠。那裏到處是雜亂的露天商場、醜陋的住宅區,加上硬水泥高速公路上吵雜的交通,以及擁擠的車輛,在在顯示居民對社區的福利似乎毫不關心,這種種現象都使得郊區變成很悲哀的地方。有兩本書,一本是《郊區死刑:如何免於讓郊區扼殺你的靈魂》(Death by Suburb: How to Keep the Suburbs from Killing Your Soul),另一本是《郊區基督徒:在豐富之地尋求靈命活力》(The Suburban Christian : Finding Spiritual Vitality In the Land of Plenty),雖然 這兩本書的作者,多多少少都有言過其實之處,但對郊區的缺點 都描述得很貼切。 然而,未經思考,就批評郊區是個屬靈放逐之地,這種成見與對美國農村或城市的成見是一樣的。吉姆‧沃利斯(JimWallis)的書《旅居者》(Sojourners)寫得更糟,他將舒適的郊區居民,與那些在費城、加爾各答、伊拉克街頭巷尾活出福音的忠實基督徒,作對比。他忽略了郊區各種惱人的問題,從焦慮、憂鬱到酒精中毒、背信的婚姻及毫無意義等。他還暗示,大多數的郊區基督徒都是共和黨員,將他們自己所感興趣的政治忠貞,幾乎變成了「教義的試金石」。沃利斯卻忘了提到,郊區教會與郊區個別居民,經常資助、供應各種社會工作,其中包括城市及國際宣道事工。 郊區,與大部分其他的地區一樣,也是充滿了基督教、非基督教混合的文化。它們是舒適的住宅區,又像個僑居地,很難形成深耕的屬靈社區。簡言之,郊區是自成一格的宣道田地。借用寇尼爾(Neil Cole)的書《有機教會:在生命發生之地成長》(Organic Church: Growing Where Life Happens)中的一句話說:「教會應該到人們聚集的地方。」或在咖啡廳,或在當地的健身房等。基督徒在郊區可能沒有完全的歸屬感。反正不論是哪裏,相同的放逐感總是存在基督徒的心中。 勞倫‧溫拿(Lauren Winner)在短評《拿鐵咖啡的神》(God of the Latte)中,提出一項很有幫助的建議。他說,郊區基督徒應該設法照著福音來更新郊區的生活方式,並學習「更基督徒式的消費」。許益豪(Albert Hsu)在一次關於他的書《郊區基督徒》(The Suburban Christian)訪問中說:「神需要基督徒在郊區,就像祂需要基督徒在任何地方一樣。」他明智地呼籲著,在郊區教會事工上,要恢復教區觀念。如果郊區像個屬靈的曠野,那麼郊區也是異鄉人能重拾信仰,與重尋忠實教會生活的地方。

特別的人、特定的地點、特殊的時間

使徒保羅在態度、外表,甚至可能在事奉方式上,都那麼不隨和,我們就很難想像,如果他處在現代郊區教會中,會是什麼情況了。但許多他旅行佈道的地點與書信,都是針對那些在羅馬政府和法律保護下,繁榮而經濟寬裕的教會。保羅並沒有逗留在任何地方牧會,但神給他智慧,即使在遭受逼迫、苦難而被放逐的時候,也會向什麼樣的人,就作什麼樣的人(哥林多前書9:22;哥林多後書12章)。他將同樣的福音,充滿創意地應用在特別的人群、特定的地點。在現代的世界裏,他可能會在郊區栽植教會,並徵召忠心的基督徒來帶領那些教會,然後鼓勵勸勉那些會眾。 當年,五對夫婦打電話邀我到橡溪村來成立教會,他們猶如保羅徵召的首批會友。他們關心那些陸續搬來這個特別為主管級生活所設計的村莊家庭。1964年末,一份夾在芝加哥主日論壇報裏的雜誌上,刊登著社區中寬敞的土地和豪華住宅、國際性運動中心(包括馬球、獵狐、高爾夫球),還有一條臨時的飛機跑道、聞名的百貨商場、辦公大樓建地、進入芝加哥城的主要幹道、附近的國際機場及鄰近的三大州。同一篇文章中,宣傳了本地穩定的經濟與文化的好處,但對居民的屬靈需要,卻隻字未提。這樣的宣傳文字,預設了一個人間的郊區天堂,沒有信仰的需要。橡溪村及周圍地區,猶如古代的哥林多城,似乎並不需要福音。 但在我的經驗中,確實有一些人,是為了教會而搬到某個特定的郊區。然而,學校、治安、購物以及上下班進進出出的高速公路,才是大部分搬來此地的居民,比較重要的考量。所以郊區教會是隨著郊區的發展才產生的,而不是相反的順序。會眾似乎經常在那些新興、變換的郊區中追趕時髦。 這五對植堂的夫婦,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震驚。一個反映美國典型價值與信仰歷史的「模範村」,怎會毫不考慮會友的教會生活呢?我同意應該要採取行動。因此,懷著深蒙基督差派的感受,他們催促我過去協助他們植堂。他們聲明願意盡力而為;願意主動教導一些課程,並向鄰舍宣傳。他們願意擔負起經濟責任;也願意冒險。究竟為了什麼呢?因為他們相信這個新村莊,能變成一個向所有人宣揚基督之愛的社區。所以這五對夫婦在一起禱告,並來找我商談此事。我們都深信神將我們召在一起,也都同意一起開始進行植堂的工作。

勇往直前

我們的異象很簡單,不只是植下一個教會而已,我們更企圖服事這個特別的社區。我們的目的完全合乎聖經教導,那就是照著初代教會的觀念,在沒有基督徒的地方,植長一個有組織的教會。事實上,許許多多的本地人都具有同感,因此我們在沒有任何建築物,也沒有正式宗派支持的情況下,仍然深信要勇往直前。首先,我們感到要向呼召我們同工的神負責;接著要對神呼召來加入我們這萌芽運動的群眾負責;最後要對那些因我們每週在附近一個小學體育館敬拜神,而逐漸注意到我們存在的大社群負責。 郊區助長了活躍的交流網。居民們開始談論我們在校園的崇拜,以及我們服事社區的異象。一些訪客每堂崇拜都來參加,有時也一起計畫聚會。看來我們是沒有回頭的機會了,失敗將羞辱自己也羞辱主。我們只能勇往直前,努力做個友善好客又忠心的新教會了。 藉著不斷傾聽我們即將服事的郊區人,並向他們學習,使我們開始學著如何向自己本土的郊區文化服事。

與一種新文化銜接

為了學習如何能與我們的社群溝通,我曾在芝加哥西北大學的演說技巧班,選修說服技巧的課程。其中有一項指定的功課是,找一群能代表各種與自己不同社會背景的人,以八分鐘的時間來說服他們。我們學到:說服,是靠著表達者與聽眾間的認同。教授問同學一個簡單卻令人膽戰心驚的問題:「我們曾否說過一些話,是別人能與我們認同的?」 我曾在城裏貧民區的「幫手宣道事工」(Helping Hand Mission),做過一次很糟的證道。我決定改寫那篇講章,越改就越明白當初我搞砸講道的原因。原來我準備的是一篇對那些與我相同、有中上階級背景的聽眾所說的信息,而不是對著宣道地區的聽眾所寫的。實際上,我是在對自己說話,並不是對我蒙召去服事的對象說話。 前美國參議院牧師愛德華‧耶森博士(Dr. Edward L.Elson),教了我相同的事。他建議牧師在週間找一天,一個人坐在空空的會堂座席上,為會眾禱告,同時想像著,在即將來到的主日,會眾對你的講章會有什麼感覺。他強調,講員要認識你所說話的對象;要聽他們說些什麼,不是聽你自己、或其他傳道人、或教會專家說的話。如果你聽會眾的心聲,同樣地他們就會聽你的教導。這個原則對基督徒及任何教會都很真實。基督徒是否聆聽他們所服事的對象呢? 從教會發展的過程中,我體認到,許多郊區的成人都覺得沒有人關心他們,因為很少朋友、家人或鄰居會抽空來聽他們說話。他們覺得基督徒是對他們說話,而不是與他們或為他們說話。他們感受得到當地教會真的關心他們痛苦的心嗎?他們看電視佈道家募款,或造訪教會,卻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個人的需要。 相反的,耶穌在世上聽了三十年後,才開始服事。祂先學會當時的土語和習俗,以此來說明祂的教導。祂能引用猶太人的先知與詩人的話,來辯駁宗教領袖。祂能與農夫、漁民、母親、稅吏、娼妓或痲瘋病人談道。祂一定也會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現代的郊區居民。認同他們、談論他們的需要。有時也會挑剔他們的傲慢、自滿、自義或物質主義。 使徒保羅改寫他的信息,以適合各種非常不同的聽眾。亞略巴古山上的希臘人(使徒行傳17章),就不能明白他對亞基帕王的講說(使徒行傳26章)。神學家喜歡將保羅想成神學家,但那些帶領教會的人,就應該看保羅是個融入文化的傳播人。甚至那些在郊區長大的牧師,及那些想在郊區植堂的家庭,同樣要問這個問題:「你真的認同郊區居民嗎?」 我們照著聖經的教導所應該做的事是:從傾聽來學習,從服事去愛人。宣教士都知道,你必須要認識你的社群,建立起真正的信任,並要避免傲慢的民族優越主義。同樣的,我們需要瞭解鄰舍的恐懼、憂慮,也要知道他們的希望與成就,才能贏得郊區這些中上階級居民的聆聽。藉著傾聽他們的心聲,我們將會發覺,外在的繁榮常常籠罩著靈性的貧瘠,富裕與忙碌深深地隱藏著自疑、癮癖、關係破裂與家庭失和。

結論

我的父親及那些關切我離開宗派、去創立社區教會的人,他們所說的話,我都聽了;但我也需要仔細聆聽那五對夫婦,他們邀請我去服事一個沒有教會的社區。最後,我感受到神呼召我去服事那個社區,使我深信,我願與他們一同學習,如何栽植、灌溉一個郊區教會,使其日漸茁壯成長。 我們一邊聽一邊學習。漸漸地就瞭解我們蒙召去服事的這個社區,隨著這種瞭解便產生了同理心。我們是否夠瞭解、夠同理,在一個特殊的時候、特定的地點去服事,去愛這些特別的人群呢?

問題討論

  1. 你能怎麼傾聽你的社群?怎樣能做得更好?
  2. 如果你們已是一個有組織的教會,社區怎麼評論你們的教會?
  3. 你們社區的人最關切的是什麼?如果你答不出這個問題,你願意怎麼做,來找到答案?